联系电话: 18776317715

我国国际物流供应链的短板与发展建议

我国国际物流供应链的短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

一、短板分析

国际物流掌控能力不足

我国作为世界最大的产成品出口国和大宗原材料进口国,货物“大进大出”特征明显。然而,与贸易大国地位不相匹配的是,我国对于国际货物运输的掌控能力严重不足。出口一般采用FOB(离岸价)贸易形式,出口货物在我国港口进行交割,我国物流企业仅提供国内段基本运输服务,而国际运输、保险、海外报关等高附加值服务收益则往往由国外物流企业获取。

国际物流服务能力有待提升

与国际物流企业在我国境内发达的揽货服务网络相比,我国物流企业在国外很少有自己的末端服务网络。这导致我国物流企业难以提供标准化、一单制的全程多式联运服务,难以满足国际市场对高效、便捷物流服务的需求。

国际物流供应链体系不完善

我国国际物流供应链体系仍存在跨地区流动不畅的问题,全球供应链面临重构。同时,我国国际物流供应链体系的“硬联通”(如通道、枢纽等)和“软联通”(如服务、平台、机制等)仍有待加强和完善。

国际物流规则制定和引领能力不强

我国当前国际物流系统对跨境电商标准、规则、信息、数据等战略要素资源流动的控制力不足,在制定和引领国际物流规则方面的能力有待加强。这限制了我国在国际物流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。

二、发展建议

加强国际物流掌控能力

鼓励和支持我国物流企业“走出去”,在海外建立自己的末端服务网络,提供全程多式联运服务。同时,加强与国外物流企业的合作与交流,提升我国在国际物流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。

提升国际物流服务能力

加大对国际物流服务的投入和研发力度,提升我国物流企业的服务质量和效率。推动物流企业向智能化、绿色化、标准化方向发展,提高我国物流企业的国际竞争力。

完善国际物流供应链体系

加强与国际物流供应链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与交流,共同打造高效、便捷的国际物流供应链体系。推动“一带一路”建设等国际合作项目,加强国际物流通道和枢纽的建设与联通。同时,加强国际物流供应链的风险预警和应急管理机制建设,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。

积极参与国际物流规则制定

加强与国际物流组织和相关国家的合作与交流,积极参与国际物流规则的制定和修订工作。推动建立公平、公正、透明的国际物流规则体系,为我国物流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。

推动物流供应链数字化转型

利用大数据、云计算、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,推动物流供应链的数字化转型。通过数字化手段提高物流供应链的透明度和可追溯性,降低运营成本,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。

我国国际物流供应链在掌控能力、服务能力、体系完善性和规则制定等方面存在短板。为了提升我国国际物流供应链的竞争力和影响力,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、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、完善体系建设和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等工作。